广告牌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广告牌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山东寿光刘家官庄发现明清墓群_[#第一枪]

发布时间:2021-06-07 16:53:53 阅读: 来源:广告牌厂家

2017年3月下旬至4月初,潍坊市博物馆考古队配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“黄水东调”工程用地范围内的寿光侯镇刘家官庄墓群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。该墓群面积较大,东西长90、南北最宽处达50米,占地约3100平方米,墓葬分布不集中。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。共清理13座墓葬,1座祭祀坑,其中祭祀坑是本地首次发现的特殊现象。出土文物丰富,主要种类有瓷碗、瓷罐、瓷碟、瓷四系瓶、瓷灯盏、铜镜、铜钱、铜饰品、铜纽扣、银耳环、玉纽扣、砖等61件。

遗迹

墓葬13座。多为砖室墓,墓室上部在文革期间均遭不同程度破坏。形制丰富多样,平面形状主要有长方形、圆形、舟形、刀形等几种,部分带有斜坡墓道,墓底多数为砖铺,少数未铺底。多为一棺一椁,有三座并穴合葬墓。人骨架大部分保存较好,多为仰身直肢,部分为二次葬。年代主要集中在明清,其中明代墓葬2座、清代墓葬7座、年代不明确的4座。

墓葬按形制可分为四型。

A型:长方形砖室墓,10座,分别为M1、4、5、6、7、8、9、10、11、12。

M1:方向196°。双室墓。西侧墓室为砖室,用残青砖错缝平铺垒砌而成。长2.55、宽1.3~1.6米,墓底距地表0.55~0.6米。棺木残存痕迹明显,长1.9、宽0.53~0.55、厚0.03米。残青砖铺底,南北向错缝排列,铺地砖上面四角各有一块整砖,可能为垫棺所用。墓主头向南,面向西,仰身直肢,保存状况较好。墓主腿部位置有一瓷碗,左右肩部、胸部、腿部等处发现6枚铜钱,锈蚀不清。东侧墓室为土坑竖穴,较浅,未发现葬具,墓主头部和腰部散落几块残砖。墓室长2.48、宽0.9米,墓底距地表0.4米。墓主头向偏南,面向上,仰身直肢,保存状况较差。无任何随葬品。据西侧墓室随葬品分析,该墓年代约为明代。

M4,方向197°。以残砖错缝平铺而成,底部未铺砖。墓室长2.53、宽0.6~1.24米,墓底距地表0.3米。人骨架一具,仰身直肢,面向东,保存较好。头部右侧随葬一瓷碗,肩部、胸部随葬有4枚铜钱,其中一枚为“绍圣元宝”,其余文字锈蚀不清。据随葬品分析,该墓年代约为明代。

M5,方向287°。底部未铺砖。墓室长2.5、宽1.2~1.53米,墓底距地表0.74米。棺灰痕迹明显,长1.72、宽0.28~0.62、厚约0.03米。南北两壁中间部位各一壁龛。人骨架一具,仰身直肢,头部位置较高,保存较好。人骨架距墓室底部0.11~0.23米。随葬有瓷罐1件、瓷灯盏1件,分别放置于两壁龛内,墓主胸部发现3枚铜纽扣。据随葬品分析,该墓年代约为清代。

M10,方向192°。双室墓。西侧墓室长2.55、宽1.04米,墓底距地表0.6米。棺灰痕迹明显,长2、宽0.75~0.85、厚0.03米。东侧墓室长2.58、宽1.02米,墓底距地表0.55米。棺长2.35、宽0.65~0.87、厚0.04米。两墓室中间砖砌隔墙,长2.48、宽0.39、残高0.42米。墓道长3.8、宽2.98米。西墓室人骨架1具,头向北,仰身直肢,保存状况较差。东墓室人骨架1具,头向北,仰身直肢,保存状况良好。随葬品较为丰富,有瓷罐2件、瓷灯盏2件、银耳环2件、铜纽扣4件、玉纽扣2件、铜钱6件等,共计20件。据随葬品分析,该墓年代为清。

B型,舟形墓,1座。

M2,方向197°。由墓室、前厅、墓道三部分组成。墓室券顶,顶部遭破坏,整体形状似舟形,但墓室内部东侧向外凸出,类似壁龛,放置一具尸骨,摆放凌乱,应为二次葬。券门用青砖错缝封闭,外为前厅、墓道。墓室长2.14、宽0.5~1.07米,墓底距地表0.52~0.88米。前厅长1.2、宽2.53、深0.98米,墓道长2.52、宽1.33米。无随葬品。年代不明确。C型,圆形墓,1座。

M3,方向196°。上部遭破坏。圆形砖室墓,由墓道、前厅、墓室三部分组成。券门用青砖错对缝封闭,外为前厅、墓道。墓室直径1.25米,墓底距地表1.03米。墓葬前厅长0.8、宽1.9、深1.1米,墓道长2.46、宽1米。人骨架两具,均为二次葬,头向东,面向上,性别、年龄不详。该墓仅在墓主头部有一方砖斜向支撑墓壁,无其他随葬品,年代尚不明确。

D型,刀形墓,1座。

M13,方向185°。上部遭破坏。墓室以半砖错缝平铺,西壁、南壁微外弧,东壁自中间部位向外凸出,直至南壁,形成一窄短小室,使整个墓室平面基本呈“刀”形。墓室长2.55、宽0.78~1.6、墓底距地表0.6米,底部仅散见几块碎砖。主墓室一棺,棺灰痕迹明显,局部可见腐木。棺长1.75、宽0.37~0.54、厚0.025米,东侧窄短墓室未发现棺痕。主墓室人骨架1具,保存较完整,仰身,面向上,上肢直,下肢错位。东侧窄短墓室内人骨架1具,仰身,骨骼错乱,系二次葬。该墓无任何随葬品,年代不明确。

祭祀坑祭祀坑为本次发掘的重要发现。位于M1南部,相距1.5米。土圹近似椭圆形,中间垒砌部分为青砖室结构,未铺底。口径0.26、内底径0.44、通高0.53米。内底中间部位放置1件瓷碗,碗口向下倒扣,碗北侧一立砖斜向支撑墙壁,西侧一残砖平卧。坑内填土,开口处中心位置放置一面铜镜,南端自上往下第二层砖外侧放置1件白瓷小碟。北端下部立砖外侧放置1件四系瓶,口部用一残瓷片遮盖。从瓷器及铜镜特征推测,该祭坑年代大约为明代。

遗物

出土随葬物品丰富,主要有瓷碟1件、瓷碗6件、瓷罐7件、瓷四系瓶1件、瓷灯盏6件、砖1件、铜镜1件、铜钱16枚、铜头饰1件、铜纽扣13件、银耳环3件、玉纽扣4件、砖1件,共计61件。经过对出土随葬品的分析和研究,断定年代大致为明清时期。

相关认识

本次发掘的祭坑内底部中间位置倒置一瓷碗,碗北侧一斜立砖,尺寸明显大于周边砖,碗西侧平置一残方砖,然后填土,上口中间位置放置一面铜镜,外侧南端自上往下第二层砖上放置一瓷碟,北侧下端立砖外放置一四系瓶,瓶口上面用残瓷片遮盖。这种现象比较少见,为研究潍坊地区明代祭祀文化(或葬俗)提供了珍贵的资料。

另外,祭坑设施上口北端一平砖,与铜镜、瓷碟连成一条直线,方向直指M1西墓室,二者是否存在某种关联?尚待进一步研究。

部分墓葬人体骨架往往不在墓室底部,而是距墓室底部2、30乃至5、60厘米,底部全部为淤土。推测这种情况系大水漫漶时造成棺木上浮,泥土逐步淤积在下方造成的。该地地处弥河支流,经常有大水漫灌情况,另外,此地经常发生海水倒灌现象,地层剖面佐证了了历次淤积情况。

13座墓葬中,有三座属于二次葬,除M3有一带朱砂痕迹的方砖随葬外,其余均无随葬品,且三座二次葬的墓葬形制均不相同,建造考究,葬式各异。

该地区是否在某一时期盛行二次葬俗,尚待更多的资料进行佐证。该墓区西部区域年代较早,往东渐晚,是否家族墓地尚待骨骼鉴定结果,借助体质人类学资料进行解释。

该墓区墓葬形制多样,随葬品丰富,为研究该地区明清时期的葬俗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。同时,对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、历史沿革、经济发展状况的考证等相关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。

酒店毛巾图片

工业数字相机图片

气流粉碎机批发